佳果情怀,品果采摘。盛夏七月,北京市平谷区22万亩大桃开始进入成熟期,市民开始了甜蜜之旅。平谷区的大桃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平谷成为了拥有黄桃、白桃、蟠桃、油桃四大系列、218个品种的中国著名大桃之乡,拥有面积22万亩的桃园,总产量3.07亿公斤,总收入13.47亿元。
再有,全区三面环山,除西南为敞开型地形外,绵延百余公里的山前暖带非常适合果品生产。这里平均光辐射总量为每平方米5103焦耳,平均日照率为58%,且处于长波辐射地带,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有效形成了大桃糖分和养分的积累。
更为主要的是,桃树最适宜透气性好的沙质土壤,而平谷区有泃河、洳河冲击而成的沙质地和河滩地十几万亩,属于微酸性沙质透气性土壤,加上周围群山储藏着大量富钾火山岩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不仅适合大桃生长,而且还为桃的生长提供了大量的天然微量营养元素。
比如,桃农从桃树刚出芽就开始疏芽,疏芽之后疏花蕾,然后才是疏花、疏果。一棵桃树可以开六七千朵花,最后挂果只留不到200个;桃子套袋技术,小桃刚长成形就开始套袋,从此虫子咬不着、冰雹砸不着,农药喷不着。待到采摘前十来天摘了袋,大桃鲜艳漂亮,太阳一晒,一天一个样儿。
为了保证桃的口味,培育出精品名牌大桃,平谷研究出了40多项符合当地特点的精品桃生产技术措施,全力打造精品大桃。生产的大桃个大、色艳、含糖量高、风味浓、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客商和广大消费者青睐。
平谷区的桃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平谷的桃主要是山区生产的毛桃,平谷大桃生产发源于后北宫村,由于后北宫村的土地均是薄沙河滩地,最适宜发展桃树。70年代初后北宫村开始搞小规模的大桃生产。并建立了果品生产技术、农药化肥、水电设施、大桃销售等一系列服务组织,形成了一整套的服务体系,实现了大桃生产跨越发展,10年发展大桃种植面积近2500亩牛宝体育登陆。
1983年,后北宫村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桃树,成为了平谷第一个大桃生产专业村。80年代中期,平谷提出了“山区要想富,必须栽果树”、“北果、南菜、中间粮”、“一家一亩果园、一户一名技术员”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山区、半山区发展果品产业生态富民之路。从而推动了大华山、王辛庄、峪口、刘店、熊儿寨等乡镇的大桃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集中连片的4万亩大桃生产基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历经十年的时间,通过经济沟开发、山区综合开发、沙河滩地治理、老杂散劣果园的更新改造,大力发展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到2000年全区形成了40.8万亩的果品规模,其中,大桃面积22万亩。
2000年以后,利用十多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大桃精品战略、精品营销综合开发“三大战略”、品种结构调整工程、沃土工程、阳光工程、大桃增甜工程等系列工程建设,全区大桃果实品质和安全质量明显提升,果农增收显著。
自2013年开始,通过土地流转和栽植方式、栽培技术的创新,着手发展“高密植、高产量、高效益”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新型果园。平谷区的大桃产业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桃种植面积占全市的46.8%,收入占全市的80%左右。全区以大桃产业为主的果品产业已成为全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代表,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对农民就业、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现有大桃种植面积22万亩,全区17个乡镇、街道均有大桃种植,大桃生产专业村达到128个,全区7万农民从事大桃生产。
经济效益突出,富民效果显著。平谷大桃采取露地栽培和温室栽培两种方式,从4月初至9月底均有鲜桃上市,实现了三季有鲜桃。平谷大桃销售呈现多样化格局。形成了超市、社区、商店、市场批发、果园采摘牛宝体育登陆、电商销售等多种形式,覆盖了国内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还远销到亚洲、欧美的十几个国家。201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45亿元,其中,果品总收入16.56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36.8%。大桃总收入13.47亿元,占全区果品总收入的81.3%,占农业总产值的29.9%。全区7万农民人均大桃收入1.92万元,大桃生产已经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
生态效益明显,人居环境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为66.51%。其中,果树占林木绿化面积的48%,大桃占林木绿化面积的25%,经评估,其生态效益达4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平谷区成为北京市具有魅力的天然氧吧,为全区生态绿谷和幸福平谷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谷大桃被欧盟确定为进入其10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并荣获“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2016年大桃品牌价值94.39亿元。